半个多世纪水泥质量的变迁,碱含量的提高是由于水泥企业为了降低能耗提高窑单位容积产量,主动采用窑外分解窑技术造成的。除此之外,C3S增加、早期强度提高以及细度变细都不是水泥企业的主动行为。水泥质量向错误方向的演变,是水泥使用者不断给水泥行业以误导造成的。这种误导有一些是技术性因素,也有一些是非技术性因素。
例如水泥早期强度的不断提高,是由于混凝土早期强度的要求,而混凝土早期强度提高又是业主、施工方的要求。今天,考虑修正水泥质量发展方向的时候,应该特别注意不能再给水泥行业以误导。毋庸置疑,半个多世纪以来混凝土耐久性劣化,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水泥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提高、细度变细。但今天混凝土行业要求水泥行业一定要降低水泥早期强度和细度,将可能再一次对水泥行业造成误导。我们需要谨慎地分辨水泥早期强度高、细度细是否混凝土耐久性劣化的本质原因。
理查德·W·伯罗斯在分析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混凝土耐久性变差的原因时,特别强调水泥早期强度不断提高的危害。但降低水泥早期强度对于混凝土耐久性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。换言之,水泥早期强度高会导致混凝土耐久性劣化,降低水泥早期强度对混凝土耐久性有利;但危害混凝土耐久性的本质,不是水泥的早期强度高,而是水泥的早期水化速率快。如果在提高水泥早期强度的同时,不加快水泥的早期水化速率,则对混凝土耐久性没有明显危害
水泥早期水化速率高的原因包括:
(1)熟料早期水化速率(强度)高;
(2)水泥中含有较多的熟料细粉(<3μm);
(3)水泥中石膏的形态和数量没有得到正确的优化;
(4)碱含量高。
可以看出,影响水泥早期强度的因素包含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两个方面。长期以来,我们几乎将水泥质量与水泥强度等同,同时又将水泥活性与水泥强度等同,认为提高水泥活性是提高水泥强度的唯一途径。而忽视了水泥强度的物理作用,忽视了通过优化水泥的粒度分布,提高水泥水化前的堆积密度,可以在显著提高水泥强度的同时降低水化速率这一重要事实。一项旨在通过优化水泥粒度分布以提高强度的试验,得到了如表2所示的试验结果。
相关标签: